公司动态

防火码护生态账,绿水青山值万金文章
时间:2025-09-06

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,森林草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,其安全与稳定不仅关乎自然生态平衡,更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。然而,森林草原火灾作为威胁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,始终是生态保护领域必须攻克的难题。近年来,随着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,以“防火码”为代表的数字化管理工具正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防线,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森林草原火灾: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威胁

森林草原火灾的破坏力不容小觑。以2021年为例,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546起、草原火灾17起,虽较2020年同期森林火灾次数下降51%、受害森林面积下降68%、死亡人数下降32%,草原受害面积下降62%,但每一次火灾都意味着大量植被被毁、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,甚至可能引发水土流失、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连锁反应。从经济层面看,火灾导致的林木资源损失、生态修复成本以及可能引发的旅游收入下降,都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沉重打击。

据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统计,近5年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灾中,超过97%是人为因素引起的。村民进山作业携带火种、游客在林区违规用火等行为,成为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。传统的人工巡查、纸质登记等方式,难以实现对海量进山人员的精准管控,火源管理存在明显漏洞。如何构建一套高效、智能的防火体系,成为生态保护领域的迫切需求。

防火码:数字化管理的创新突破

面对传统防火模式的局限,“防火码”应运而生。这一数字化森林防火平台,通过微信小程序或APP的形式,要求所有进出林区的人员扫描二维码进行实名登记。扫描后,系统会自动记录人员的微信ID、手机号码、进出时间、地点等信息,并同步至防火管护人员的后端程序。这一过程不仅简化了以往纸质登记的繁琐流程,更实现了对进山人员的全链条管理。

火源管控的“电子哨兵”

“防火码”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为火源的精准管控。以河北省平泉市为例,当地在林区建设永久性防火码构筑物,要求所有进出人员和车辆必须扫码登记。护林员吴红琼在普格县五道箐镇的坚守,正是这一制度落实的缩影。通过扫码,系统能快速识别进山人员是否携带火种,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监控。一旦发现违规行为,管护人员可立即上前劝阻,将火灾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
火情追溯的“数据基石”

在火灾发生后,“防火码”记录的信息成为火情原因分析的关键依据。系统能追溯到火灾发生前一段时间内所有进山人员的轨迹,帮助调查人员快速锁定可能的火源引发者。这种“火因可追溯、人员可查询”的特性,不仅提高了火灾调查效率,更为事后追责提供了有力支撑,有效震慑了潜在的违规用火行为。

宣传教育的“移动课堂”

“防火码”不仅是管理工具,更是宣传教育的载体。每次扫码时,系统会自动推送防火知识、警示案例等内容,让进山人员在登记的同时接受教育。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,显著提升了公众的防火意识。例如,神农架林区在启用“防火码”后,通过卡口值班人员的现场讲解和系统推送,使“不带火种进山”成为当地村民的自觉行动。

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:防火体系的全面升级

“防火码”的推广,标志着我国森林草原防火从传统“人防”向“技防+人防”融合模式的转变。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火源管控上,更贯穿于防火体系的各个环节。

科技赋能:构建立体防控网络

除“防火码”外,远程视频监控、无人机巡查、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正与防火码形成互补。例如,宁武县在春季森林草原防灭火百日行动中,综合应用远程视频监控、无人机和地面巡护等手段监测火情热点,实现了对林区的全天候、无死角监控。当监控系统发现异常热源时,可立即调取“防火码”数据,核实进山人员信息,为快速处置提供依据。

基础设施升级:改善基层工作条件

国家林草局通过支持地方新建瞭望塔、林火视频监控系统、卡口监控等设施,进一步降低了瞭望员的工作强度。例如,2021年国家林草局支持地方新建瞭望塔875座、林火视频监控1198套,使基层防火管护人员能够通过屏幕实时掌握林区动态,减少了人工巡查的频次和风险。同时,专业队伍营房和附属用房的建设,为约5000名地方消防队员改善了工作和生活条件,提升了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。

责任压实: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

为确保防火措施落实到位,各地普遍实行林长制、网格化管理,将防火责任压实到村(居)、到人。例如,安顺经开区西航办办事处通过严格落实网格化包保,将“防火码”放置在各个山头卡口,要求群众扫码进山,并通过大数据推动防火工作。这种“责任到人、管理到点”的模式,有效避免了责任空转和监管盲区。

生态与经济的双赢:绿水青山的价值释放

“防火码”的推广应用,不仅提升了森林草原防火能力,更推动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。

生态效益:守护绿色家园

通过严格管控人为火源,我国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率显著下降,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。以神农架林区为例,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1.1%,林地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96.5%。当地通过“空中有飞机、山上有监控、路口有探头、林内有巡护、应急有队伍”的立体资源管护网络,牢牢织密了497万多亩森林资源的“防火网”,为华中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经济效益:激活绿色产业

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。近年来,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,核桃、油茶、板栗、枣等主要经济林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。同时,森林旅游、康养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。例如,神农架林区通过加强森林防火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,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。

社会效益:提升公众参与度

“防火码”的推广,增强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感。通过扫码登记和接受宣传教育,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“防火安全重于泰山”,自觉遵守防火规定。这种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参与”的氛围,为构建生态保护人民防线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展望未来:科技引领生态保护新征程

“防火码”的成功实践,为我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。未来,随着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防火体系将更加智能化、精准化。例如,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,可实时分析监控画面中的异常行为;通过区块链技术,可确保防火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。同时,国际合作也将成为提升防火能力的重要途径,通过共享技术、经验和资源,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挑战。

“防火码护生态账,绿水青山值万金”。在科技与制度的双重驱动下,我国森林草原防火体系正不断迈向新高度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以创新守护绿色,以责任筑牢防线,让绿水青山成为造福人民的永恒财富。

默认标题__2025-09-06+09_32_05.jpg

上一篇:没有了

联系我们

0351-5620100 仅限中国 8:30-18:00

关注我们
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
晋ICP备2023023180号-1        Copyright © 2024 华蔚世纪集团(山西)有限公司